董狐之笔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名叫董狐的史官,他以公正不阿、秉笔直书而闻名。当时,晋国权臣赵盾因与国君晋灵公发生矛盾,被卷入一场宫廷阴谋之中。晋灵公为人残暴,多次试图加害赵盾,但赵盾侥幸逃脱。后来,赵盾的族人赵穿发动兵变,杀死了晋灵公,并拥立新君。
作为史官,董狐负责记录这段历史。他知道,若如实记载“赵穿弑君”,可能会牵连到赵盾,因为赵盾虽未直接参与,却也难辞其咎。然而,董狐并未因此退缩,他毅然提笔,在史册上写下:“赵盾弑其君。”此言一出,满朝哗然。赵盾得知后大为震怒,质问董狐:“我并未亲手弑君,为何要将罪名归于我?”
面对权势滔天的赵盾,董狐毫无惧色,他平静地回答道:“你身为晋国重臣,明知国君无道却不能劝阻,导致国家陷入混乱;如今你的族人犯下弑君之罪,你又未能及时惩治,这难道不是你的责任吗?我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事实的尊重,绝不会为了迎合任何人而篡改真相。”
赵盾听罢哑口无言,最终只能作罢。董狐坚持原则的行为赢得了后人的敬仰,“董狐之笔”也成为刚正不屈、追求真理的象征。从此,人们常常用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敢于揭露真相、维护正义的人。
故事虽然简短,但其中蕴含的精神值得深思:无论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像董狐一样,坚守自己的信念,用勇气和智慧捍卫事实与正义。
董
狐
之
笔
「董狐之笔」出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董狐之笔」解释
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董狐之笔」示句
《曾国藩》曾国荃对大哥的说法不服气。去年湘中士人公推王闿运撰湘军志。王闿运也扬言,为湘军修志一事非他莫属,他要秉~,不溢美,不饰恶,为湘军存一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