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鳞西爪
在一座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年轻的画师名叫林东。他天资聪颖,却总觉得自己无法创作出令人惊艳的作品。一天,他在集市上听到一位老者说起成语“东鳞西爪”,意思是零散不全、不成体系的事物。这让他陷入了沉思:自己的画作是否也像这个词一样,缺乏整体性?
为了寻找灵感,林东决定离开小镇,去游历四方。他首先来到东方的大海之滨,看到渔民们正在忙碌地修补渔网和整理鱼获。一条闪耀着银光的鱼吸引了他的注意,那鱼鳞如同星辰般璀璨。他立刻拿起笔将这一幕记录下来,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
随后,他向西而行,穿越茫茫沙漠,最终抵达了一片绿洲。在那里,他遇见了一只孤独的鹰,它用锐利的目光注视着他,仿佛能看穿人心。鹰展开双翅时,羽毛间透出一种自由与力量之美。林东激动不已,迅速描绘下这只鹰的神韵,但依旧觉得画面不够完整。
回到家乡后,林东翻阅自己旅途中的画稿,发现每幅作品都充满了细节,却显得零碎无章。他突然明白了,“东鳞西爪”正是他目前创作的真实写照——虽然捕捉到了许多美好的瞬间,却没有把它们融为一体。
于是,林东开始尝试重新构思。他结合东方鱼鳞的细腻与西方鹰爪的力量,创作出一幅名为《生命之舞》的画作。画中,一条鱼化为飞鸟,鳞片与羽毛交织,象征着自然万物的联系与和谐。这幅画一展出便轰动全城,人们称赞其既有局部的精致,又有整体的统一。
从此以后,林东不再执着于单一的细节,而是追求全局的平衡。他终于懂得,“东鳞西爪”并非贬义,只要用心整合,那些看似零散的部分也能构成一幅完美的画卷。
东
鳞
西
爪
「东鳞西爪」出处
清·龚自珍《识某大令集尾》东云一鳞焉,西云一爪焉,使后世求之而皆在,或皆不在。”
「东鳞西爪」解释
原指画龙时龙体被云遮住,只是东边画一片龙鳞,西边露一只龙爪,不见龙的全身。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东鳞西爪」示句
苏东坡有一首诗好象就是在这凌云山上做的,我只~地记得几节。★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