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盔卸甲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李威的年轻将军。他自幼习武,精通兵法,年纪轻轻便已在军中崭露头角。然而,他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骄傲自满。每当取得一场胜利,他总是得意洋洋,甚至对敌人嗤之以鼻,认为天下再无敌手。
一天,敌国突然派大军压境,战火迅速蔓延至边境。皇帝急召李威率军迎战。李威信心满满地带领部队出征,一路上谈笑风生,似乎根本不把敌人放在眼里。他麾下的士兵虽然忠心耿耿,但见主将如此轻敌,心中也隐隐感到不安。
两军交锋时,敌方将领却是个老谋深算之人。他故意示弱,假装节节败退,引诱李威深入追击。李威果然中计,不顾副将的劝阻,一路猛攻。结果,在一片狭窄的山谷中,敌军伏兵四起,万箭齐发。李威的军队顿时陷入混乱,士兵们被围困得无路可逃。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李威慌了神。他试图组织反击,但为时已晚。敌军如潮水般涌来,他的部队被打得七零八落。最终,李威只能丢盔卸甲,狼狈而逃。他骑着一匹瘦马,连夜奔回京城,身上的铠甲和武器早已不知遗落在何处。
回到朝堂后,李威跪地请罪,满脸羞愧。皇帝叹息道:“骄兵必败,此乃千古不变的道理!你若能痛改前非,朕仍愿给你机会。”李威听后泪流满面,从此虚心求教,刻苦钻研兵法,并与士兵同甘共苦。几年后,他再次领兵出征,终于用智慧和勇气洗刷了曾经的耻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丢盔卸甲”不仅是战场上的失败,更是人生的一种警示:唯有谦逊谨慎,才能避免重蹈覆辙。
丢
盔
卸
甲
「丢盔卸甲」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丢盔卸甲」解释
形容吃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景象。
「丢盔卸甲」示句
唬得禁军八百万~。★元·孔文卿《东窗事发》第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