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之势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逐渐崭露头角,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鼎足之势”。在这片硝烟弥漫的土地上,有一位年轻的谋士名叫林轩,他虽无显赫出身,却因才智过人被各方争相拉拢。

林轩原本是北方一个小村庄的读书人,目睹战乱带来的生灵涂炭后,他立志用自己的智慧为百姓谋得和平。然而,当曹操派人送来厚礼邀请他加入时,他犹豫了。曹操实力最强,麾下兵多将广,但其行事霸道,常以屠城震慑敌军;而刘备仁义之名远播,却根基薄弱;至于江东孙权,则凭借长江天险稳坐一方,颇有潜力。

经过深思熟虑,林轩决定亲自去拜访这三位诸侯,以判断谁能真正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他先来到许昌见曹操,发现曹操确实雄才大略,但野心太大,容易忽视民生。接着,他前往荆州投奔刘备,看到刘备待人真诚,但缺乏长远规划。最后,他渡江来到建业,与孙权促膝长谈,感受到孙权年轻有为且善于听取建议。

回到家乡后,林轩写信给三人,分别阐述他们的优劣,并提议三方暂时保持平衡,不要急于发动大战。“如今三国鼎立,若任何一方贸然打破这种均势,只会让百姓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他在信中写道,“唯有休养生息,积蓄力量,才能最终完成统一。”

曹操、刘备和孙权收到信后,都对林轩的见解表示赞赏。尽管他们之间仍有摩擦,但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三方默契地维持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而林轩则隐居山林,继续关注着天下的变化。他知道,“鼎足之势”只是短暂的平衡,真正的和平需要更长时间的努力。

dǐng
zhī
shì

「鼎足之势」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足下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鼎足之势」解释

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局面。

「鼎足之势」示句

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四川建基业,以成~,然后可图中原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
上一篇:鼎足而三
下一篇:定国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