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天立地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小村庄坐落在群山环绕的谷地之中。村里有个年轻人叫阿立,他身材高大、气宇轩昂,从小就立志要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然而,村里的人却常常嘲笑他,说他空有一副好身板,却没有实际的本事。
一天,村庄附近突然出现了一头凶猛的野兽,它肆意践踏庄稼,袭击牲畜,甚至威胁到了村民的安全。大家惶恐不安,但无人敢站出来与野兽对抗。这时,阿立站了出来,他对村民们郑重承诺:“我一定会保护大家,绝不让这野兽再伤害任何人!”
为了履行自己的诺言,阿立开始日夜练习武艺,并向村里的长者请教如何制服野兽的方法。他不仅锻炼身体,还学习智谋和耐心。经过数月的努力,他终于做好了准备。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那头野兽再次出现在村庄边缘。阿立手持长矛,毫不畏惧地迎了上去。
战斗异常激烈,野兽的力量远超想象,几次险些将阿立击倒。但阿立始终咬紧牙关,用顽强的意志支撑自己。最终,他抓住机会,一跃而起,将长矛精准地刺入野兽的要害。野兽发出最后一声嘶吼后倒下,再也没有起来。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发现野兽已经被消灭,纷纷欢呼雀跃,对阿立刮目相看。从此以后,阿立成了全村的英雄,他的名字被传颂四方。而阿立只是淡淡一笑,说道:“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的顶天立地,不仅是拥有力量,更要有担当和勇气。”
从那以后,“顶天立地”这个词便深深印刻在村民心中,成为他们追求的品格象征。而阿立也继续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这种精神,为村庄带来了长久的和平与繁荣。
顶
天
立
地
「顶天立地」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五十六汝等诸人,个个顶天立地。”元·纪君祥《赵氏孤儿》第一折我韩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儿。”
「顶天立地」解释
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顶天立地」示句
先生是楚国的栋梁,是~的柱石。★郭沫若《屈原》第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