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词架讼

在一座名叫清河的小镇上,有一位以巧舌如簧闻名的讼师,名叫李言。他擅长用华丽的辞藻和巧妙的逻辑为他人辩护,无论案件大小,总能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扭转局面。然而,李言并非出于正义而助人,而是为了金钱利益,常常故意挑起争端,甚至教唆人们打官司,从中牟利。这种行为正是成语“调词架讼”的真实写照。

一天,镇上的两位邻居王老汉和张木匠因为一块田地的边界问题发生了争执。原本两人关系和睦,只是对几尺土地有些分歧,并未真正撕破脸。但李言得知后,主动找到了王老汉,对他说:“那块地分明是你的祖产,怎么能容许别人占去?如果你现在不争取,以后子孙都会吃亏!”接着,他又跑到张木匠家,振振有词地说:“那片地是你辛勤开垦出来的,怎么能白白送给别人?若你退让一步,岂不是让乡亲们笑话?”

被李言一番煽动,王老汉与张木匠之间的矛盾迅速升级,从最初的口角发展到互相指责、谩骂,最终决定将对方告上公堂。整个小镇因此闹得沸沸扬扬,大家议论纷纷,有人支持王老汉,也有人站在张木匠一边,昔日平静的生活一去不复返。

公堂之上,李言作为双方的代理人,用他精湛的语言技巧把案情描绘得扑朔迷离。县官听得云里雾里,迟迟无法做出裁决。而此时,诉讼费用却越积越多,两家都因这场官司耗尽了积蓄。直到有一天,一个年迈的村民拿出了一份尘封已久的地契,证明那块争议之地其实属于村集体所有,两家人顿时哑口无言。

真相大白后,王老汉和张木匠深感懊悔,意识到自己中了李言的圈套。他们联合其他受害的村民,向县官举报了李言的恶劣行径。县官听闻此事,勃然大怒,下令禁止李言再涉足任何诉讼事务。从此,李言臭名昭著,无人敢找他帮忙,只能灰溜溜地离开清河镇。

这场风波平息之后,村民们重新恢复了往日的和谐生活。而“调词架讼”这个词,则成了镇上长辈教训晚辈时常提的一个典故,提醒大家不要为了私利挑拨离间,破坏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tiáo
jià
sòng

「调词架讼」出处

孙梨《白洋淀纪事·钟》尼姑在社会上并没有特殊地位,可是因为她是林德贵的知己,她竟能调词架讼,成了村里政治舞台上的要人。”

「调词架讼」解释

指调唆他人诉讼。

「调词架讼」示句

上一篇:调风弄月
下一篇:调丝品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