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誉沽名

在一座繁华的古城中,有一位名叫李虚的读书人。他天资聪颖,却心高气傲,总想着如何扬名立万,而不愿脚踏实地做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名声乃人生之根本。”可惜,他的才华虽有,但远不及他心中的抱负。

一天,李虚听闻城中即将举办一场盛大的诗会,各路文人雅士都会参加。他心想,这正是自己一鸣惊人的机会!可他又深知,若无特别之举,恐怕难以引起众人注意。于是,他决定用一种“巧妙”的方式获取关注——吊誉沽名。

诗会当天,李虚特意穿了一身破旧的长衫,头发也故意弄得凌乱不堪,看上去像是一位历经沧桑、饱读诗书的隐士。他手持一把折扇,上面写着几个大字:“淡泊明志”。刚一入场,他就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果然,有人低声议论:“这位先生气质非凡,想必是个世外高人!”听到这些话,李虚暗自窃喜。

轮到李虚作诗时,他故作深沉地清了清嗓子,然后念出一首早已背熟的古人佳作,并声称这是自己的即兴创作。众人听后纷纷赞叹不已,甚至还有几位富商当场表示愿意资助他出版诗集。李虚心中得意洋洋,觉得自己成功了。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之后,一位真正的学者揭穿了他的谎言,指出那首诗其实是唐代某位大家的作品。消息传开后,李虚不仅声名扫地,还被逐出了文坛。从此,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柄,再无人理会。

李虚最终明白了,靠虚假手段得来的名声终究如泡沫般易碎。只有通过真实的努力和才华,才能赢得真正的尊重与认可。可惜,为时已晚。

diào
míng

「吊誉沽名」出处

《管子·法法》钓名之人,无贤士焉。”《后汉书·逸民传序》彼虽硁硁有类沽名者。”

「吊誉沽名」解释

沽买;钓用饵引鱼上钩,比喻骗取。用某种不正当的手段捞取名誉。

「吊誉沽名」示句

上一篇:吊古伤今
下一篇:吊形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