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主之谊

张明是个热情好客的年轻人,他从小生活在一座小山村里。村子里的人们彼此熟悉,常常互相帮忙,大家感情深厚。张明的父母是村里的老住户,他们经常教导张明:“做人要懂得‘地主之谊’,无论谁来家里,都要让人感到温暖。”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张明的心中。

有一天,一个陌生的旅行者路过村子。这位旅行者背着沉重的行囊,看起来疲惫不堪。他敲响了张明家的门,希望能讨杯水喝。张明看到后立刻迎了上去,不仅递上了清凉的井水,还邀请旅行者进屋休息。“既然来到我们村,就是我们的客人,怎么能只喝口水就走呢?”张明笑着说。

随后,张明为旅行者准备了一顿丰盛的农家饭菜,并安排他在家中住下。晚上,张明和旅行者围坐在火炉旁聊了许多故事。旅行者感叹道:“我走过很多地方,但像你们这样真诚待人的村民却很少见。”张明回答说:“这是我们村的传统,也是‘地主之谊’的一部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需要帮助,我们都会尽力而为。”

第二天清晨,旅行者告别时掏出一些银两表示感谢,却被张明婉言谢绝了。“如果收钱的话,那就不是‘地主之谊’了。”张明认真地说,“希望你以后还能再来!”旅行者感动得连连点头,承诺一定会记住这个充满人情味的小山村。

多年以后,那位旅行者已经成为一名富商,他再次来到这个小山村,特意找到张明,想报答当年的恩情。然而,张明依然没有接受任何馈赠,只是笑着说:“只要你还记得这里,把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就是对我最好的回报。”从此,“地主之谊”的精神在这个村庄代代相传,成为了村民们最珍贵的财富。

zhǔ
zhī

「地主之谊」出处

《左传·哀公十二年》子服景伯谓子财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

「地主之谊」解释

地主当地的主人;谊义务。住在本地的人对外地客人的招待义务。

「地主之谊」示句

晚生得蒙青目,一日~也不曾尽得,如何便要去?★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
上一篇:递胜递负
下一篇:地狱变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