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米下锅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户贫苦的人家。这家的男主人叫李大山,他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每天靠种地为生。家里还有妻子王秀芬和两个年幼的孩子,生活虽然清贫,但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
这一年,天气异常干旱,田里的庄稼几乎颗粒无收。眼看家中的米缸快要见底了,李大山愁得夜不能寐。一天早晨,他坐在院子里叹息道:“唉,现在真是等米下锅啊!要是再没粮食,我们一家可怎么活下去?”王秀芬听到后安慰他说:“别急,总会有办法的。”
为了养活家人,李大山决定去镇上找些零工做。他背上破旧的布袋,步行十几里路来到镇上。然而,由于经济萧条,镇上的工作机会少之又少。李大山四处碰壁,直到傍晚才勉强赚到一点微薄的工钱。他用这些钱买了一小袋米,满怀愧疚地回到家,对妻子说:“这点米撑不了几天,我明天继续想办法。”
第二天,李大山刚准备出门,忽然听见敲门声。开门一看,竟是村里的老邻居张叔。张叔手里提着一袋沉甸甸的大米,笑着说:“大山啊,我知道你家最近困难,这是我自家存的一点米,先拿去应急吧!”李大山连忙推辞,但张叔执意留下米袋便离开了。
看着那袋米,李大山心中五味杂陈。他感慨地对妻子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如果不是乡亲们的帮助,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王秀芬点头附和:“是啊,这世上的温暖,有时候比米更重要。”从那天起,李大山更加努力干活,并暗自发誓,等日子好起来,一定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几年后,李大山通过勤劳和智慧,终于让全家摆脱了贫困。他还主动帮助村里其他有困难的乡亲,成为大家敬重的好人。而“等米下锅”的那段经历,则成了他人生中最难忘的记忆,也让他明白了互助与感恩的重要性。
等
米
下
锅
「等米下锅」出处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九回我在这衙门内已经三代了,外头也有些体面,家里还过得,就规规矩矩伺候本官升了还能够,不象那些等米下锅的。”
「等米下锅」解释
等着米来下锅烧饭。比喻生活困难,缺少钱用。
「等米下锅」示句
岂但不肯多出钱,照时值估价,还要少几两,分明知道我~,要杀我的巧。★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