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尝有
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他自幼父母双亡,靠着乡亲们的接济和自己的勤奋努力长大成人。虽然生活清贫,但他始终怀揣梦想,希望能有一天走出大山,见识外面的世界。
一天傍晚,阿诚正在田间劳作,忽然发现一只受伤的小鸟跌落在地。小鸟羽毛鲜艳,眼神灵动,显然不是普通的山雀。阿诚心生怜悯,将它带回家悉心照料。经过几天的休养,小鸟恢复了健康,并展翅飞走。然而,就在它离开前,竟从嘴里吐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珠子,留在了阿诚的手掌中。
这颗珠子非比寻常,通体散发着柔和的光芒。村里的老人看到后惊讶地说:“这是传说中的‘得未尝有’宝珠!据说它能实现持有者心中最渴望的愿望。”阿诚听后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试一试。他闭上眼睛,默默许下愿望——希望自己能够走出大山,看看广袤的世界。
第二天清晨,当阿诚推开房门时,眼前的一切让他目瞪口呆。原本熟悉的山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繁华的城市。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阿诚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真的实现了愿望!
然而,在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后,阿诚渐渐感到迷茫。尽管这里的物质条件远胜于山村,但他却时常怀念那片宁静的土地,以及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们。他开始意识到,“得未尝有”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获得未曾拥有过的东西,更在于珍惜已经拥有的幸福。
最终,阿诚选择返回山村。他用自己在城市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带领村民们改善生活,修建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追逐梦想。而那颗神奇的宝珠,则被他埋在了村口的一棵大树下,作为对过去经历的纪念。
从此以后,“得未尝有”成了村民们口耳相传的故事,提醒他们无论身处何地,都要懂得珍惜当下,不忘初心。
得
未
尝
有
「得未尝有」出处
宋·苏轼《与郭功甫书》之一昨辱宠临,久不闻语,殊出意表,盖所谓得未尝有也。”
「得未尝有」解释
指前所未有,今始得之。同得未曾有”。
「得未尝有」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