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貌岸然
在一个繁华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道然的私塾先生。他平日里总是穿着一袭整洁的长衫,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脸上挂着一副严肃而庄重的表情。镇上的人都称赞他“道貌岸然”,认为他是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典范。
然而,这位看似正人君子的先生却并非表里如一。一天傍晚,李道然路过一家酒馆,听到里面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他本应避而远之,但内心深处对奢华生活的向往让他忍不住驻足观望。当他看到几个富商推杯换盏时,眼中闪过一丝贪婪和嫉妒。
几天后,李道然偶然得知镇上的慈善募捐箱存放在祠堂中,且无人看守。他心中挣扎许久,最终还是没能抵挡住诱惑。夜深人静时,他悄悄潜入祠堂,将募捐款尽数偷走。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他还伪造了一封匿名信,诬陷是外乡流民所为。
事情败露是在一个月后。一位细心的账房先生发现募捐款数目与记录不符,于是重新核查线索,最终锁定了李道然。当官府派人搜查他的住处时,不仅找到了藏匿的钱财,还发现了许多用来装点门面的奢侈品——这些东西完全超出了一个私塾先生应有的收入范围。
面对铁证,李道然再也无法狡辩。他被押上公堂,接受审判。镇上的百姓无不震惊,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平时看起来道貌岸然的人竟然会做出如此卑劣的事情。从此以后,“道貌岸然”这个词在人们口中多了一层讽刺意味:表面道貌庄严,实则内心虚伪。
故事传开后,小镇恢复了平静,但每个人都在反思:真正的品德不在于外表的修饰,而在于内心的纯净与坦荡。只有内外一致的人,才能赢得长久的尊敬。
道
貌
岸
然
「道貌岸然」出处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成仙》又八九年,成忽自至,黄巾氅服,岸然道貌。”
「道貌岸然」解释
道貌正经严肃的容貌;岸然高傲的样子。指神态严肃,一本正经的样子。
「道貌岸然」示句
因看见端甫~,不敢造次。★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一百四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