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高望重
在一座宁静的山村里,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者,名叫李道高。他从小聪慧过人,饱读诗书,但因家境贫寒,未能考取功名。然而,他并未因此灰心丧气,而是选择留在村中,用自己所学帮助乡亲们解决各种难题。无论是调解邻里纠纷,还是指导农事生产,李道高总能以智慧和耐心化解矛盾、提出良策。
随着时间推移,李道高的名声逐渐传遍了周边的村庄。人们都敬佩他的学识与品德,尊称他为“道高先生”。每逢重要节日或遇到棘手问题时,大家都会前来请教。而李道高从不摆架子,总是平易近人地接待每一位来访者,并尽己所能提供帮助。他常说:“学问之道不仅在于知,更在于行;只有将知识用于造福他人,才能真正体现价值。”
有一年,山村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干裂,庄稼枯萎,村民们忧心忡忡。一些年轻人主张放弃耕种,外出谋生,而老年人则担心离开家园后无处安身。面对众人的焦虑,李道高召集全村开会。他先安抚大家的情绪,然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利用山中的泉水修建灌溉系统,把水引到农田里。起初,许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工程浩大难以完成。但李道高亲自带领村民勘察地形,制定方案,还带头挑土搬石,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经过数月的努力,一条蜿蜒的水渠终于贯通,清澈的泉水流进了干涸的田地。当年秋天,庄稼获得了丰收,村民们欢呼雀跃,对李道高更加敬重。从此,“道高望重”成了他的代名词,也成为了村里世代相传的佳话。
多年后,李道高安详离世,但他留下的精神却深深影响着后人。村民们为了纪念他,在村口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道高望重”四个大字。这块石碑不仅象征着一位智者的伟大贡献,也提醒着后人,要以德服人,以善助人,方能赢得真正的尊重。
道
高
望
重
「道高望重」出处
郑观应《与青城山人书》道高望重之人……一心一德,力行公天下之制,主张大同,联合世界异同之民族,组织全球统一之政府。其所持之政纲,必以道德为本。”
「道高望重」解释
犹言德高望重。
「道高望重」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