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持手板
在一座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诚的年轻书生。他天资聪颖,却性格急躁,做事常常缺乏深思熟虑。一天,镇上的县令召集所有读书人开会,商讨如何应对即将到来的旱灾。李诚也接到了通知,他满怀信心地准备了自己的建议,希望能借此机会崭露头角。
会议当天,李诚早早来到大堂,手里紧握着一块手板——这是他用来记录想法的小木板。他坐在角落里,专注地翻看着自己写下的条陈,等待县令发话。然而,就在县令宣布会议开始时,李诚突然发现,自己竟然把手中的木板拿反了!字迹全都朝向自己,而背面光滑无字的那一面则对外。他顿时满脸通红,但又不好意思当众调整,只能硬着头皮继续听讲。
轮到发言时,李诚站了起来,试图掩饰自己的尴尬。他清了清嗓子,滔滔不绝地讲述起自己的计划。然而,由于紧张和准备不足,他的思路逐渐混乱,甚至说错了几个关键数据。其他书生纷纷窃笑,而县令则皱起了眉头。最后,李诚越讲越没底气,只好草草收场,灰溜溜地坐回座位。
会后,一位年长的学者拍了拍李诚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道:“年轻人,你的热情值得肯定,但做事情不能只凭一腔热血。就像你今天倒持手板一样,方向错了,再努力也是徒劳。”这番话让李诚恍然大悟,他意识到自己不仅是在会议上犯了错,更是在为人处世上欠缺沉稳与细致。
从那以后,李诚变得更加谦逊谨慎。他不再急于表现自己,而是潜心学习,认真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几年后,他终于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并用自己的智慧帮助乡亲们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每当回忆起那次“倒持手板”的经历,他都会微微一笑,因为那是他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
倒
持
手
板
「倒持手板」出处
宋·刘克庄《沁园春·再和林卿韵》词待得新亭,倒持手板,何似抽还政事堂。”
「倒持手板」解释
古代官员持手板以朝。倒持手板,指惊惶失态。同倒执手版”。
「倒持手板」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