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冠结绶
在古老的江南小镇上,有一位名叫李文的书生。他自幼聪慧过人,饱读诗书,但因家境贫寒,始终未能入仕为官。尽管如此,他并未放弃对未来的希望,而是与好友张远相互勉励,共同追求功名。两人约定,无论谁先得志,都要提携对方,携手共进。
时光荏苒,转眼间科举考试的日子到了。这一年,李文的文章得到了主考官的青睐,一举高中进士,被授予县令一职。而张远却因发挥失常,名落孙山。面对这样的结果,张远心中难免有些失落,但他依旧真心祝贺李文,并提醒他不要忘记两人的约定。
李文果然没有辜负好友的信任。在他上任后不久,便向朝廷推荐了张远的才能。经过一番努力,张远也顺利通过补试,获得了官职。当张远穿上官服、佩戴绶带时,不禁感慨万千。他对李文说道:“若非兄长的帮助,我恐怕只能埋没于乡野之间。如今我们皆能施展抱负,这正是‘弹冠结绶’的佳话!”
从此,二人齐心协力,在各自的岗位上造福百姓。他们修水利、兴教育、平冤狱,深得民众爱戴。小镇因此焕然一新,人们纷纷称赞他们的友谊和才干。而“弹冠结绶”的故事,也随着他们的政绩流传开来,成为后人传颂的一段美谈。
多年以后,李文和张远告老还乡,再次回到那个熟悉的小镇。他们坐在河边,看着夕阳西下,回想起年轻时的誓言,都感到无比欣慰。他们知道,“弹冠结绶”不仅是一句成语,更是他们一生坚守的信念——患难与共,同舟共济。
弹
冠
结
绶
「弹冠结绶」出处
《汉书·萧育传》[育]少与陈咸、朱博为友,著闻当世。往者有王阳、贡公,故长安语曰‘萧朱结绶,王贡弹冠’,言其相荐达也。”
「弹冠结绶」解释
朋友之间互相援引出仕。
「弹冠结绶」示句
建原庙以安祖考,正六宫而修典弄,百废具兴,多士爱集,~,共欣千载之逢;掩面向隅,不忍一夫之泣。★宋·苏轼《谢量移汝州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