箪豆见色
在一座偏远的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阿诚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但心地善良,为人正直。村子里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成语“箪豆见色”,意指从微小的事物中便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和本质。阿诚从小就听祖父讲过这个成语,也一直将它铭记于心。
一天,村里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他满脸疲惫,似乎已经多日没有进食。村民们大多对他避而远之,甚至有人怀疑他是骗子。然而,当乞丐走到阿诚家门口时,阿诚毫不犹豫地拿出仅有的一碗米饭和几颗咸菜递给了乞丐。虽然这些食物简单粗糙,却足以让饥饿的乞丐填饱肚子。
乞丐吃完后,感激地看着阿诚,问道:“你为何愿意把这么珍贵的食物分给我?难道不怕我是个坏人吗?”阿诚笑了笑,说:“从您狼吞虎咽的样子,我能看出您是真的饿了;从您接受食物时的恭敬态度,我也能判断出您并非歹人。正所谓‘箪豆见色’,细微之处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本质。”
乞丐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他沉思片刻,从怀里掏出一块玉佩递给阿诚,说道:“年轻人,你的善良让我感动。这块玉佩是我祖传之物,价值不菲。希望它能帮你改善生活。”阿诚连忙摆手,拒绝道:“帮助别人是我的本分,若收下您的玉佩,反倒显得我动机不纯。”
乞丐哈哈大笑,说:“果然如此!我其实是一位落魄的商人,因遭遇劫匪才流落至此。今日遇见你,更坚定了我重新振作的信心。玉佩你务必收下,权当是我对善行的回报。”最终,阿诚勉强收下了玉佩,并用它换来的钱财修建了一座学堂,供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学习。
从此以后,“箪豆见色”的故事在村里广为流传,人们纷纷效仿阿诚,以真诚待人、以善意处世。而阿诚则始终坚信:无论处境如何,只要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总会迎来命运的馈赠。
箪
豆
见
色
「箪豆见色」出处
《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箪豆见色」解释
比喻计较小利。
「箪豆见色」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