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杖则走
古时候,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年迈的老父亲和他的儿子阿诚。老父亲性格暴躁,常常因为一些小事对家人发火,而阿诚则是个孝顺且善良的年轻人。尽管父亲脾气不好,他始终尽心尽力地照顾老人,并努力维持家庭的和睦。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个游方道士,声称能看透人的命运。村民们纷纷前去询问自己的未来,阿诚也忍不住带着好奇去凑热闹。道士看了看他的面相,意味深长地说:“你是个孝子,但你的孝道需要智慧来辅佐。若遇‘大杖’之时,切记不可硬抗,否则只会招致更大的灾祸。”阿诚听得云里雾里,但还是将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
没过多久,老父亲又因琐事大发雷霆,这次竟然抄起了一根粗大的木杖要教训阿诚。阿诚想到道士的话,“大杖则走”,立刻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他没有像往常一样站在原地忍受责罚,而是迅速躲开,跑出了家门。老父亲追了几步,见追不上,气喘吁吁地返回屋里,怒气渐渐平息下来。
等天色渐晚,阿诚才悄悄回家。此时的老父亲已经冷静了许多,看到儿子回来,脸上露出一丝愧疚之色。他低声说道:“刚才我太冲动了,差点伤了你。”阿诚连忙跪下,说道:“父亲教训得对,是孩儿做错了事让您生气。不过为了保全父子之情,我才暂避锋芒,请您原谅。”听到这话,老父亲深受触动,从此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逐渐改掉了急躁的毛病。
后来,村里人都夸赞阿诚聪明又孝顺,懂得用智慧化解矛盾。而那句“大杖则走”也成了村民教育子女时的一条重要道理:面对极端情况,退一步并非懦弱,而是保护彼此关系的最佳选择。
大
杖
则
走
「大杖则走」出处
汉·刘向《说苑·建本》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箠则待,大箠则走,以逃暴怒也。”
「大杖则走」解释
杖木棍;走逃跑。舜的父亲用大棍子打他时,他就逃走躲避,免陷父亲于不义。旧时宣扬的封建孝道。
「大杖则走」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