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璞不完
在遥远的古代,有一个名叫子谦的年轻工匠,他以雕刻玉石为生。子谦自幼跟随师父学习技艺,手艺精湛,尤其擅长将未经雕琢的璞玉打磨成精美的艺术品。然而,子谦心中一直有一个执念:他认为每一块璞玉都蕴含着自然的灵性,若强行雕琢,反而会破坏它的天然之美。
一天,一位富商带着一块巨大的璞玉来到子谦的作坊,希望他能将其雕刻成一件传世之作。这块璞玉通体晶莹剔透,散发着柔和的光泽,堪称世间罕见。富商开出高价,并承诺如果作品令人满意,还会额外给予丰厚的报酬。然而,当子谦仔细端详这块璞玉时,他却犹豫了。
他发现,这块璞玉虽然外表华丽,但内部隐约可见一道细微的裂痕。如果贸然进行雕刻,极有可能导致整块玉崩裂,最终毁于一旦。然而,如果不雕琢,它就只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无法展现出真正的价值。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子谦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几天后,富商再次登门询问进展。子谦坦诚地告诉他:“此玉虽美,但内藏瑕疵,若强行雕琢,恐难保全。我建议保留其原貌,或许这才是对它最好的尊重。”富商听后大怒,认为子谦是在敷衍推诿,于是愤然离去。
后来,这块璞玉被另一位工匠接手,经过精心设计和雕琢,果然成为了一件惊艳四方的艺术品。然而,在一次展览中,这件作品因受到轻微碰撞而彻底碎裂,令所有人惋惜不已。
消息传到子谦耳中,他只是淡淡一笑,说道:“万物皆有其本真之美,过度追求完美,反倒容易失去本质。‘大璞不完’,正是这个道理啊!”从此,子谦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每一块璞玉的天然之魂。
大
璞
不
完
「大璞不完」出处
《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大璞不完」解释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大璞不完」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