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逆不道
在古老的中原大地上,有一个名叫李安的年轻书生。他天资聪颖,却性格倔强,对世事充满质疑。尽管他熟读四书五经,但总觉得自己生活的王朝并不像圣贤书中描述得那般清明。
一天,李安路过集市,看到一位老农正跪在地上哭泣。原来,当地官府为了修建宫殿,强征百姓的土地,还不给任何补偿。老农一家世代务农,如今土地被夺,全家陷入了绝境。李安上前询问后,义愤填膺,决定为这些受苦的百姓讨回公道。
然而,当他将此事告到县衙时,却遭到了冷嘲热讽。县令不仅拒绝理会他的请求,还威胁他说:“你若再敢多管闲事,小心脑袋搬家!”李安忍无可忍,回到家中写了一封奏章,直接递交给朝廷,控诉地方官员横征暴敛、欺压百姓的行为。他还大胆指出,这样的统治违背了“仁政”的根本原则。
这封奏章很快传遍朝野,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称赞李安为民请命的勇气,也有人指责他目无尊卑,“大逆不道”。最终,皇帝震怒,下令逮捕李安,并以“诽谤朝廷”的罪名判处死刑。
临刑前,李安毫无惧色。他对围观的百姓高声说道:“我今日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唤醒那些沉睡的良知!如果连真理和正义都无法伸张,那么这个天下还有什么值得敬畏?即使我死,也会有人继续走这条路。”
李安死后,他的事迹迅速流传开来,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虽然许多人仍然认为他的行为过于激进,甚至堪称“大逆不道”,但也有一些年轻人开始反思:真正的忠诚究竟是服从权力,还是坚持真理?而这个问题的答案,或许只有历史才能给出。
大
逆
不
道
「大逆不道」出处
《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所不容,大逆无道。”《汉书·杨恽传》为妖恶言,大逆不道,请逮捕治。”
「大逆不道」解释
逆叛逆;道指封建道德;不道违反封建道德。旧时统治阶级对破坏封建秩序的人所加的重大罪名。
「大逆不道」示句
汝赖吾玉玺,僭称帝号,背反汉室,~!吾方欲加兵问罪,岂肯反助贼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