寸丝半粟
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位名叫阿粟的年轻人。他家境贫寒,但心地善良,总想着如何改善生活,同时也帮助他人。然而,家中仅有的一亩薄田和几只鸡鸭,让他的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尽管如此,阿粟依然坚信“寸丝半粟皆是福”,认为哪怕是最微小的东西,也蕴含着生活的希望。
一天清晨,阿粟在田里劳作时,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它的翅膀似乎被荆棘划伤了,无法飞翔。阿粟心生怜悯,将小鸟带回家中悉心照料。他用仅有的一点米粒喂养它,并每天为它更换草药敷伤口。虽然这些行为对他的生活并无直接益处,但他觉得,既然有能力伸出援手,就该尽力而为。
几日后,小鸟恢复了健康,重新振翅高飞。就在阿粟目送它离去的时候,他惊讶地看到远处走来一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人步履蹒跚,满脸疲惫,显然是长途跋涉而来。阿粟连忙邀请老人进屋休息,并把自己珍藏的最后一点粮食拿出来招待客人。老人感激不已,临别前从怀里掏出一颗晶莹剔透的种子递给阿粟,说:“这是‘丰年籽’,只要你用心呵护,它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阿粟虽半信半疑,但仍按照老人的嘱咐,在自家田地里种下了这颗种子。不久之后,奇迹发生了——那片原本贫瘠的土地竟然长出了郁郁葱葱的庄稼!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作物不仅产量惊人,果实还特别香甜。村民们纷纷前来询问秘诀,阿粟毫不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并鼓励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致富。
从此以后,这个小山村逐渐摆脱了贫困,人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而阿粟始终铭记那个启示:即使只是一寸丝线、半颗粟米,只要怀着善意与努力,就能创造无限可能。他把这句话刻在村口的大石碑上,提醒后人珍惜每一份资源,感恩每一次机缘。
寸
丝
半
粟
「寸丝半粟」出处
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儿子不能掐得寸丝半粟孝敬父亲,倒要破费了父亲产业,实在不可自比于人,心里愧恨之极!”
「寸丝半粟」解释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寸丝半粟」示句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