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衣粝食
在一座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他从小父母双亲早逝,与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境贫寒,他们只能过着“粗衣粝食”的生活。然而,阿诚并没有因为生活的艰辛而抱怨,反而更加勤奋努力,希望通过自己的双手改变命运。
每天天刚蒙蒙亮,阿诚便起床挑水、劈柴,然后去田里耕作。虽然穿的是补了又补的旧衣服,吃的是自家种的糙米和蔬菜,但他从不觉得苦。奶奶常常对他说:“孩子啊,咱们现在日子虽苦,但只要心存善念,脚踏实地,总有一天会迎来好日子。”阿诚牢记奶奶的话,无论多累都咬牙坚持。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游方道士。这位道士看到村民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忍不住叹息道:“此地风水虽好,可惜被一条恶龙占据水源,导致土地干涸,庄稼难以生长。”听到这里,阿诚站了出来,恳求道士指点如何制服恶龙。道士见他目光坚定,便告诉他需要找到三样宝物:一把能斩铁如泥的宝剑、一颗无畏的心,以及一种舍己为人的精神。
为了拯救村子,阿诚毅然踏上了寻宝之路。一路上,他历经千辛万苦,甚至几次险些丧命。但每当想要放弃时,他都会想起奶奶慈祥的笑容和那些同样受苦的乡亲们。最终,他凭借智慧和勇气找到了所有宝物,并成功击败了恶龙,让清澈的泉水重新流淌进村庄。
自那以后,村庄恢复了生机,人们不再为缺水发愁,粮食也渐渐丰足起来。尽管生活条件改善了,阿诚依旧保持着朴素的习惯,他始终记得那段“粗衣粝食”的岁月,也明白真正的幸福不是锦衣玉食,而是内心的满足和对他人的关怀。
粗
衣
粝
食
「粗衣粝食」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粗衣遮寒,粝食活命。”
「粗衣粝食」解释
粝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粗衣粝食」示句
~,三十年如一日。★清·叶廷绾《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