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就义

明朝末年,天下大乱,朝廷内外风雨飘摇。一位名叫李远的书生,因不满官府的腐败和苛政,毅然投身于民间义军之中。他虽手无缚鸡之力,却以智慧和胆识赢得了众人的尊敬。

一天,义军被朝廷军队围困在一座山谷中,形势岌岌可危。为了保护百姓撤离,李远主动请缨留下拖延敌军。他的同伴劝道:“你不过是一介书生,何必冒险送死?”李远微微一笑,说道:“大丈夫生于乱世,当有所为。我今日之举,正是‘从容就义’之时。”

夜幕降临,李远独自站在山口,点燃火把,用竹筒制造出阵阵鼓声,伪装成千军万马。敌军果然中计,不敢贸然进攻,只远远地放箭试探。李远镇定自若,在箭雨中来回走动,仿佛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这一幕令敌军心生敬畏,同时也为义军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直到天边泛起鱼肚白,百姓与主力部队已安全转移,李远才停下动作。此时,他身中数箭,衣衫染满鲜血,但依然挺直腰杆面对追来的敌军。敌将喝问道:“你究竟是谁?为何如此拼命?”李远朗声答道:“我乃一介草民,只为天下苍生求一条活路!今日纵死,亦无憾矣!”话音刚落,他便拔剑自刎,慷慨赴死。

后来,人们听闻李远的事迹,无不为之动容。他那种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精神,成为后人传颂的典范。“从容就义”四字,也成了他短暂却光辉一生的真实写照。

cóng
róng
jiù

「从容就义」出处

宋·朱熹《近思录》感慨杀身者易,从容就义者难。”

「从容就义」解释

就义为正义而死。无所畏惧地为正义事业而牺牲。

「从容就义」示句

徐荫轩以身殉国,~,应该附奏清恤!★高阳《胭脂井》
上一篇:从流忘反
下一篇:从善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