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囊之情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名叫子囊的大夫,他为人忠厚正直,深得百姓爱戴。然而,他的一生却充满了坎坷与无奈。尽管如此,他始终心怀家国,忧国忧民,这便是成语“楚囊之情”的由来。
某年,楚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田地龟裂,庄稼枯萎,百姓苦不堪言。子囊看到这一幕,心中痛如刀绞。他多次向楚王进谏,请求减免赋税,开仓放粮以解百姓燃眉之急。然而,当时的楚王沉迷酒色,对朝政漠不关心,只是敷衍地说:“天灾难免,待雨季到来自然会好转。”
面对君王的冷漠,子囊并没有放弃。他决定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百姓渡过难关。他变卖家产,购置粮食,并带领家人和仆从亲自送到受灾最严重的村庄。他还组织乡民挖渠引水,试图从远处的河流中引水灌溉农田。虽然条件艰苦,但村民们在他的鼓舞下齐心协力,终于让部分土地重新焕发生机。
一天夜里,子囊独自站在田埂上,望着星空长叹:“我虽竭尽全力,却只能救得一时、一地,若国君能体恤民情,天下何至于此!”身旁的老仆听后劝道:“大人已尽人事,无愧于心,何必自责?”子囊摇头道:“为臣者,当以社稷为重。若不能唤醒君王的责任之心,我纵然鞠躬尽瘁,又有何益?”
最终,楚王因昏庸失德导致内乱四起,楚国逐渐衰败。而子囊也在一次赈灾途中积劳成疾,不幸病逝。临终前,他对儿子留下遗言:“勿忘国之根本在于民,为民请命乃臣子之责。”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将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称为“楚囊之情”。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地,都应坚守初心,胸怀大义。“楚囊之情”不仅是对子囊个人品格的赞美,更是一种激励后人的精神力量。
楚
囊
之
情
「楚囊之情」出处
《左传·襄公十四年》楚子囊还自伐吴,卒。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君子谓子囊忠……将死,不忘卫社稷,可不谓忠乎!”
「楚囊之情」解释
指爱国之情。
「楚囊之情」示句
公临危审正,载惟话言,~,惟几而弥固。★南朝·梁·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