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牙馀论
在一座宁静的江南小镇上,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名叫林公。他以博学多才和公正廉明而闻名,乡里人常因纷争或困惑求助于他。林公虽年过七旬,但精神矍铄,总能用三言两语化解矛盾,人们称他为“齿牙馀论”,意指他的话虽短却字字珠玑,令人深思。
一天,镇上的两位年轻商人李诚与赵远闹得不可开交。原来,他们合伙经营一家布庄,但由于利益分配不均,彼此心生嫌隙,甚至到了要拆伙的地步。两人各执一词,争得面红耳赤,最后决定找林公评理。
林公听完双方的陈述后,并未直接评判谁对谁错,而是微笑着讲了一个故事:“从前有两只鸟儿共同筑巢,它们分工明确,一只负责衔枝,另一只负责编织。然而有一天,它们发现巢中少了一根树枝,于是互相指责对方偷懒。争吵愈演愈烈,最终巢被破坏,两只鸟儿无家可归。”说到这里,林公停顿片刻,继续说道,“其实,缺失的那根树枝不过是风吹走的罢了。”
李诚和赵远听罢,顿时沉默下来。他们意识到,自己就像那两只鸟儿,为了些许利益争执不休,反而忽略了合作的基础。李诚率先开口:“赵兄,或许我确实有些计较太过,咱们还是重新商量如何分配吧。”赵远也连忙点头:“是我气量太小,以后我们还是一起努力,把布庄做得更好!”
林公见状,欣慰地捋了捋胡须,说道:“齿牙馀论,不过片言只语,但若能启人心智,便足矣。”从此,李诚和赵远更加珍惜合作的机会,布庄生意蒸蒸日上,而林公的故事也在小镇流传开来,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齿
牙
馀
论
「齿牙馀论」出处
《南史·谢脁传》士子声名未立,应共奖成,无惜齿牙馀论。”
「齿牙馀论」解释
比喻随口称誉的话。
「齿牙馀论」示句
今幸至江东,欲烦先生不惜~,使令弟弃刘备而事东吴。★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4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