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为上策
三国时期,刘备初到荆州时,局势动荡不安。曹操大军压境,荆州牧刘表病重,其子刘琮懦弱无能,面对曹操的威胁,群臣纷纷主张投降。
谋士诸葛亮深知投降并非良策,便劝说刘备采取灵活策略。然而,刘备心中挂念百姓安危,一时难以决断。此时,一位老者来到府中,献上一计:“走为上策。”他解释道,与其固守待亡,不如暂时撤离,保存实力,伺机而动。此计看似退让,实则蕴含深远智慧。
刘备听后豁然开朗,决定率军与百姓一同南撤。这一决策不仅保全了军队,也为日后在蜀地立足奠定了基础。后来,刘备在蜀汉建立基业,常忆及“走为上策”的智慧,感叹道:“有时退一步,才能进两步。”
走
为
上
策
「走为上策」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四回李助道‘事已如此,三十六策,走为上策!’”
「走为上策」解释
指遇到强敌或陷于困境时,以离开回避为最好的策略。
「走为上策」示句
他感到,内心的一些想法摆到桌面上是站不住脚的,还是~。★蒋子龙《机电局长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