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垢纳污
在一座偏僻的山村里,有一口古老的水井,村民们称之为“藏垢纳污井”。这口井历史悠久,虽然井壁上布满了青苔和污渍,但井水却异常清澈甘甜。据说,这口井能够包容一切脏物,将其转化为纯净的水源,因此无论外界如何动荡,村里的生活始终安宁祥和。
然而,有一天,一个外乡人来到了这个小村庄。他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似乎经历了漫长的旅途。他自称是被追捕的逃犯,请求村民收留他。起初,村民们犹豫不决,毕竟他们从未接纳过陌生人。但村长却站了出来,说道:“我们这口井教会了我们宽容与接纳。既然它能藏垢纳污,化浊为清,那我们也应该给这位可怜的人一次机会。”于是,村民们同意让外乡人暂时留下。
外乡人在村里住了下来,他勤劳善良,帮助村民修缮房屋、耕种田地,还用自己的知识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渐渐地,村民们发现,他的到来不仅没有破坏村子的平静,反而带来了更多的欢声笑语。那个曾经令人怀疑的“污点”,如今成了村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几个月后,一队官兵追查到此地,质问村民是否见过逃犯。面对威逼利诱,村民们齐心协力保护了外乡人,并向官兵解释:他已改过自新,不再是过去那个犯错的人。最终,官兵离开,而外乡人则深深鞠躬,感谢村民的恩情。
从那以后,“藏垢纳污井”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象征,它成为了一种精神的寄托。村民们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犯错,但只要愿意悔改,就值得被原谅。就像那口井一样,真正的美德在于包容与转化,而不是排斥与拒绝。
藏
垢
纳
污
「藏垢纳污」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谚曰‘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
「藏垢纳污」解释
垢、污肮脏的东西。包藏容纳肮脏之物。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藏垢纳污」示句
大概是明末的王思任说的罢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非~之地。”★鲁迅《且介亭杂文附集·女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