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亦乐乎

在一座宁静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阿乐的年轻人。他性格开朗,总是笑嘻嘻的,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说一句“不亦乐乎”。村里的人虽然觉得他有点奇怪,但也被他的乐观感染,渐渐地,大家都喜欢和他相处。

有一天,村子里来了一个商人,带着许多稀奇古怪的商品。村民们围上去看热闹,而阿乐也好奇地凑了过去。商人拿出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声称这是能带来好运的宝物,但价格昂贵,需要十两银子。村民们纷纷摇头叹息,因为大家都知道,这已经超过了他们一年的收入。然而,阿乐却毫不犹豫地掏出自己辛苦攒下的十两银子买下了这块玉石。

回到家中,阿乐把玩着玉石,越看越喜欢。邻居们听说他花了所有积蓄买了一块石头,都跑来劝他:“你这样太冲动了,万一它只是个普通的石头怎么办?”阿乐却哈哈一笑,说道:“不管是不是宝贝,拥有它的过程让我开心,不亦乐乎!”

几天后,一位游历四方的学者路过村子,偶然看到阿乐手中的玉石,顿时眼睛一亮。他告诉阿乐,这块玉石是极为罕见的夜明珠,在黑夜里可以发出柔和的光芒,价值连城。学者愿意用百两银子购买这块玉石。村民们听到这个消息,无不羡慕阿乐的好运,有人甚至埋怨自己当时没抢着买下来。

然而,面对如此巨大的财富,阿乐却拒绝了学者的提议。他说:“如果我卖掉了它,我的快乐可能也会随之消失。现在,每天看着这块玉石,我心里充满满足感,这才是真正的‘不亦乐乎’。”

最终,阿乐依然过着简单而幸福的生活,那块玉石成了他家中的装饰品。每当夜晚降临时,玉石散发出的微光映照着他脸上的笑容。村民们终于明白,阿乐追求的并不是财富,而是内心的快乐与满足。从此以后,“不亦乐乎”成了村子里的一句流行语,提醒每个人珍惜当下的美好。

「不亦乐乎」出处

《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不亦乐乎」解释

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不亦乐乎」示句

哎,那骂得可真也是~。★郭沫若《屈原》第五幕
上一篇:不易之典
下一篇:不易之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