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之无

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里,住着一个名叫阿诚的年轻人。他性格憨厚,勤劳朴实,但因为家境贫寒,从小没有机会读书,也不认识字。村里的人都知道他“不识之无”,常常拿这件事打趣他,但他从不放在心上,只是一心一意地种田养家。

一天,村里来了个游方道士,自称能看风水、解疑难。村民们纷纷围上去问东问西,有人还拿出家里的古书请道士解读。阿诚也好奇地凑过去,可当他看到那些密密麻麻的字时,却只能挠头苦笑。道士注意到了阿诚,便问他:“年轻人,你为何站得这么远?莫非有什么困惑?”阿诚不好意思地说:“我大字不识一个,哪里懂得这些。”

道士听后笑了笑,说:“不识字不要紧,只要心中有善念,一样可以成大事。”说完,他递给阿诚一枚铜钱,又指了指远处的一口枯井,说道:“今晚子时,你将这枚铜钱投入井中,然后闭眼默念你的愿望,三日后必有奇遇。”阿诚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按照道士的话做了。

三天后的清晨,阿诚像往常一样去田里劳作。忽然,他发现路边有一块金灿灿的石头,捡起来仔细一看,竟然是真金!他惊喜万分,连忙跑回村里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天降好运,也有人猜测与那口枯井有关。然而,不管怎样,阿诚用这笔意外之财改善了生活,并出资修缮了村里的破庙和道路。

后来,那位道士再次路过村子时,特意找到阿诚,对他说:“其实,那晚你在井边许下的愿望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希望全村人都过得更好。正是这份无私的心意感动了天地,才让你得到了回报。”阿诚恍然大悟,从此更加努力行善积德。尽管他依旧“不识之无”,但却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

shí
zhī

「不识之无」出处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

「不识之无」解释

连之”字、无”字都不认识。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识之无」示句

上一篇:不识起倒
下一篇:不食烟火